作者:时间:2022-11-11浏览量: 0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is.org/review/r221107b.pdf
时间:2022年11月1日 来源:南非中央银行
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和2019新冠疫情的起源不同,但应对它们的经济政策是相似的。发达经济体对此的反应是尽可能降低利率和使用量化宽松政策(QE)。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,量化宽松计划使各种资产价格保持在高于原本水平的水平,防止资产价格通缩导致更糟糕的经济结果在疫情期间,量化宽松还支持了支出,因为流动性和许多面对面的经济交易受到了限制,同时也保护了金融机构。
保护就业也是各大央行关注的重点,创造就业成为衡量其政策有效性的一个指标。更多的流动性将有助于保持低利率,使企业能够继续支付工资,并重启经济。
这些努力对政策框架产生了什么影响?当然,当各国同时面临增长崩溃和通胀走弱的问题时,它们都可以朝同一个方向调整政策。然而,当全球金融危机结束和疫情结束时,并非所有国家都面临同样的政策权衡。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长期持续的量化宽松和低利率,但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并非如此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的全球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过于激进地使用量化宽松,以及随着疫情开始减弱、经济活动上升而出现的实际负利率。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新兴经济体一样,许多疫情过后的国家现在发现,它们的产出缺口没有得到很好的衡量,在政策立场方面发出了不正确的信号。
随着当前全球通胀飙升的势头减弱,一些发达经济体很可能出于结构性和人口结构的原因,重返较低的通胀水平。这些央行可能会在其政策框架中保留其他指标,如经济增长率或特定资产的价格(如新西兰的房价),或美国的就业水平。
但新兴市场经济体决定改变其政策框架的可能性非常小。甚至在疫情缓解之前,许多国家的通胀就已经回落到高得多的水平,而南非等其他国家现在正陷入更广泛的通胀。在这种常态背景下,标准的货币政策方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尽可能多的积极影响。然而,更快增长和创造就业的真正解决方案在于其他政策领域。
首先,我们应该清楚的是,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(基本上是从21世纪初开始),发达经济体的央行一直面临着低通胀,尽管利率处于低位,原因主要是与人口结构和高储蓄有关的一系列结构性原因。因此,当他们在21世纪头十年的“大缓和”(Great Moderation)和疫情之前采取宽松立场以提高增长和就业水平时,通胀仍保持在适度水平。
随着疫情的爆发,由于通胀水平仍然较低,通胀目标与促进增长之间尚未存在矛盾。扩大政策可以帮助那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重新就业。创造就业是有效的。扩张性立场与降低企业留住员工成本的策略很有效。
在南非,疫情也促进了扩张性政策,正是因为通胀自2017年以来趋于下降。这使得我们能够在2020年大幅降低政策利率,以应对对经济造成的短期损害。在2017年至2020年初期间,回购利率平均为6.7%,在当年3 / 4月降至3.5%。